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消息,伊朗亲美派总统佩泽希齐扬确认在之前的伊以冲突中受伤。
当时是6月16日,德黑兰的政府大楼正在进行会议,紧接着以色列方面趁机对佩泽希齐扬进行了一场定点暗杀。万幸大楼有紧急出口,所以佩泽希齐扬没死,但在抹黑撤离的过程中,他因为意外导致腿部受伤。
这件事情被曝光后,以色列第一时间表示,他们不仅要击伤佩泽希齐扬,更要把他杀死,甚至还要继续攻击以色列。这也是为什么伊朗和以色列停火后,哈梅内伊还不现身的原因。一来,这场战争只是按下了暂停键,距离结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来,更令德黑兰不安的是袭击展现的情报能力。以军竟然能掌握伊朗重要会议的时间、地点及人员构成的精确数据,远超常规侦察范围,现在哈梅内伊严重缺乏安全感。恐怕只能信任自己最靠身边的人了。
2025年7月7日,特朗普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会晤传递出关键信号:若伊朗出现“发展核武器的动作”,美国不会反对以色列发动新一轮军事打击。这一表态被解读为美以针对伊朗的“非书面同盟协议”。
特朗普的“战略模糊”政策实为双面施压。对内塔尼亚胡承诺的“行动默许”,源于双方利益深度绑定,以色列需要美国对打击伊朗核设施开绿灯,而美国试图避免直接卷入冲突。这种表态被看作是美国对伊朗的施压。
与此同时,特朗普却呼吁伊朗重返谈判桌,这也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施压,意思是美国随时都可以抛弃以色列选择伊朗作为新的抓手。
不过特里康普刻意回避了核心矛盾,那就是伊朗要求解除制裁并承认铀浓缩权利。而美国坚持“伊朗须先弃核”。这种矛盾在此前的冲突中暴露无遗。当时伊朗因相信“美方将约束以色列”而放松戒备,结果遭突袭,导致美方信用彻底破产。
伊朗的应对陷入两难困境。外长阿拉格齐7月12日重申任何协议必须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该立场已被议会法案确立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但现实反制手段有限:外交上仅通过个案审批核查请求来延缓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同时军事上伊朗也是暴露了自身的:冲突期间发射的500余枚弹道导弹和1100架无人机,但是高层抵抗意志薄弱,不敢全力出手。更棘手的是安全机制漏洞:尽管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因专属卫队保护和战时隐身策略未受袭击影响,但总统遇袭事件暴露了高层防护体系的脆弱性。
下一轮冲突的倒计时器已开始运转。以色列设定的触发条件包括伊朗重启60%丰度铀浓缩、拒绝重返核谈判或哈梅内伊公开露面。伊朗表面宣称“外交大门永不关闭”,实则观望美国是否展现“真实善意”,例如部分解除制裁,而非空谈谈判。特朗普政府的渔利逻辑则清晰得多:若伊朗屈服可收割外交成果;若冲突再起则通过军售和油价管控获益。
这种算计使中东陷入危险的“担保人陷阱”:当美国为以色列行动开绿灯时,也为自己签下了一张可能无法兑付的风险支票。
如今德黑兰的建筑废墟与华盛顿的外交辞令,共同构成了中东火药桶的双重引信。我相信现在伊朗的和平根本维持不了多久,恐怕纠结在半年内,双方还得再打一架。
凯狮优配-炒股配资平台排名-广东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详解-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